很厚重的一本传记,有些话可能只有外人才说得出口。
——不知名网友
📖:《此生已近桃花源:丰子恺传》
🖋️:[澳]白杰明
📝:贺宏亮 /译
🏢:@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社
你一定很奇怪怎么是一个外国人来写中国人的传记,因为作者是澳大利亚历史学家、汉学家和翻译家,讲汉语字正腔圆,并用中文写了不少杂文,堪称非华裔的华文作家的佼佼者。20世纪70年代,他曾在我国多地生活学习多年,对中国社会各种文化具有长期的观察和体验。
以前读丰子恺的书,都是从他的散文里了解他,可能比较零散,最喜欢他的点在于他的赤子之心,他爱孩子,他赞美儿童,他欣赏儿童,从儿童身上得到启示。
展开剩余83%本书是作者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查阅大量资料才得以成书,而本书的英文版在豆瓣评分高达9.1,所以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到一个更立体的丰子恺先生,他的生活和20世纪中国动荡的历史……
他的父亲是晚清的举人,后因科举制废除无法晋升,只能开私塾教书,首个学生就是丰子恺。丰子恺是家里唯一活下来的男丁,父母的宠爱,姐妹的纵容,导致他性格里有任性固执的一面,这也影响了他的一生。小时候丰子恺走到哪都被尊称为“少爷”,这种礼遇在他父亲去世后也就逐渐消失了。
他对画画的兴趣在父亲让他背诵的国学启蒙读物上,他为书上的木版画着迷,他在母亲支持下给那些插画涂色,父亲却对他在绘画上的努力毫无所动。
后来他印描插图、印塑、做小彩伞、画肖像……在家乡赢得“小画家”的美誉后,丰子恺又开始了写作的尝试,开启了他一生对绘画和散文不倦的痴迷追求。他在故乡度过了备受宠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,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遇到了一位好老师。
在浙一师的第三年,学习只为了将来谋生的功利主义,这使丰子恺陷入深深的失望与恐惧中,幸得此时李叔同接管了图画课,他的到来让丰子恺的专业成绩立竿见影的提升,而且改变了他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,甚至他的一生。
在日本留学时,竹久梦二的艺术激发了他的早期作品,后来他看到水墨画的潜力,从水墨写生中不断汲取灵感。回国后,在李叔同等老师的教导和影响下,他深入研究了陈师曾和曾衍东这样的传统绘画代表人物,也逐渐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。
后来的后来,还是从旁观者的角度,丰子恺先生在那个时代下生活吧!如果说他的生命和作品是“艺术的逃难”之象征,它也恰恰是“同情心的胜利”的明证。此生已近桃花源,足矣!
发布于:安徽省翔云优配-翔云优配官网-沈阳股票配资-线上股票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